top of page
搜尋

救援投手登板!儲能貨櫃協助能源轉型



令人記憶猶深的2017年815夏季大停電,以及2018年松山機場、桃園機場接連跳電事件造成秩序大亂,缺電還是跳電的討論在國內一時沸騰,雖然全球再生能源興起,卻仍有氣候限制供電能力的質疑,使得「穩定發電」的議題受到高度重視。然而發電系統的真實運作方式,並非像插頭一樣即插即用隨傳隨到,若比擬發電系統有如心臟,向全區域送電如同心臟供應血液至全身,必須維持穩定輸出才能安心運作!另以球賽巧妙比喻發電也很容易理解,球隊裡的明星投手雖然是主力,但較難撐完全場,一旦有狀況,球隊最後一道防線特別重要;發電系統遇上跳電,就有如最後防線的救援投手登板,在關鍵時刻小兵立大功,這也是「儲能貨櫃」近年詢問度飆高的原因,不需要大費周章的建置,即可穩住供電能力,這是能源轉型的一小步,也是企業主的一劑定心丸!

處於極地氣候的偏遠地帶,在超高溫或極低溫的嚴苛條件下,更無法應付突如其來的災變,若能使用搭載耐候、壽命長的儲能電池系統,便有機會解決發電不穩、急難備援的需求。

發電系統中強調的「維持穩定」,首先最重要的兩個指標分別是:電廠頻率、電廠負載;「電廠頻率」像是人類的心跳,穩定心跳才能穩定供應血液;「電廠負載」則顯示預估負載(過往資料推算明日用量)、實績負載(當日實際用量)、和供電能力(當下可供電能力),如815跳電發生的當下,肇因於中油對台電大潭發電廠的天然氣供應管線意外停止運作,造成電廠跳停,為了維持60Hz的頻率,自動執行「低頻卸載」也就是自動切斷一部分用電以維持穩定,第一波的無預警斷電就是這樣發生的。如果當時有儲能設備作為救援,及時出手維持住電廠頻率,也就不需要執行卸載而讓用戶端突然斷電,對於用戶端也是同樣道理,有了儲能系統的救援,就有充足時間和能力等待恢復正常運作,如此情境,恰恰也是地球面臨極端氣候挑戰後的一大步科技進展,包括北美洲近年的超級風暴,導致如阿拉斯加、部分海島等地區大停電難以修復,民生和工業大受影響,更甚之,還有處於極地氣候的偏遠地帶,在超高溫或極低溫的嚴苛條件下,更無法應付突如其來的災變,若能使用搭載耐候、壽命長的儲能電池系統,便有機會解決發電不穩、急難備援的需求。 唯有穩定發電,才能帶來良好的供電品質,接下來的疑問便是建置儲能系統的門檻,以國際海運頻繁使用的標準40 呎貨櫃開發出的「儲能貨櫃」(container-type energy storage)應運而生!「儲能貨櫃」具方便移動之調度彈性、耐候特性、低維持度和高功率。兩個改裝過的40呎儲能貨櫃,落地使用面積約為8部小客車的停車空間,目前市場上的模組化產品,每個貨櫃約可提供1小時1.5~2.5MW的供電,相當於一戶家庭10個月的用電量。「儲能貨櫃」以救援投手之姿,讓企業獲得穩定發電的保障,同時具備防災功能,未來還可以協同再生能源、微電網發揮節能效益,目前儲能貨櫃仍以鉛酸和鋰電池為主流,未來的進程也將與儲能電池的發展緊緊相扣,逐步達成能源轉型的終極目標。




 

Edited by APh ePower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