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用電方式的革新將引領水產養殖未來


在2019年的一篇新聞報導,一名位於屏東的陳姓養殖戶,為了節省養殖用電成本而擅自更改電表線,讓電表計量失真,十多年來造成台電高達一百萬損失。此類養殖偷電的新聞屢見不鮮,也突顯水產養殖業用電吃重的潛在壓力。


根據農委會提供的數據資料顯示,一般陸上水產養殖魚塭相關設備用電費用約占養殖成本2成,而其中業者所使用的水車等增氧設備,用電量又佔整體養殖用電量6成以上,漁民用電費用多寡,關係養殖獲利及競爭力。以一甲地的虱目魚塭為例,需要架設八台有1.5馬力的增氧機,輪班二十四小時不停運作,每台每個月需支付約3,000元電費,八台每月需支付24,000元電費。這些數字透露了唯有降低養殖用電成本,才有機會讓養殖戶真正獲利。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與台鹽都在近幾年研發並宣導「漁電共生」養殖技術。在魚塭架設太陽能電板,除了能部份自給所需電力外,還能調節魚塭水溫,讓經濟漁作遇到極端氣候的死亡率降低。水試所長陳君如表示,太陽能板可以帶來養殖魚塭冬暖夏涼的效應,冬天提高水溫攝氏3至5度,夏天降低3至5度,這可以讓養殖魚作避過寒害、躲過熱緊迫。


發展出結合綠能發電、養殖監測與智慧控制的自動化管理養殖,在節能減碳與降低自然環境負擔的同時,也找到穩定獲利的商業模式。

漁電共生除了將部分養殖用電成本有效降低外,也提供整體水產養殖邁向一個「智慧養殖」的方式。運用不間斷的IoT管理監控系統,了解目前漁溫的狀況,再適時做調整。除了用太陽能供給所需電力外,也可結合兼具續航力與耐候性的儲能電池來保持運作。可預期未來水產養殖的發展將跳脫傳統漁業的思維與人力勞動的框架,努力擺脫「看天吃飯」的困境,發展出結合綠能發電、養殖監測與智慧控制的自動化管理養殖,在節能減碳與降低自然環境負擔的同時,也找到穩定獲利的商業模式。

用電的改革方式關係著水產養殖業的未來,漁電共生將水產養殖業從用電消費者帶向自給供電的潛在機會。藉由再生能源的利用搭配儲能技術,或許能夠為目前高用電成本的困境解套。對水產養殖業以後在用電上自給自足是可以樂觀期待。





 

Edited by APh ePower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