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企業邁向碳中和,達成目標的路徑該怎麼走?


碳中和是什麼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碳排放量達363億噸,創下歷史新高。為了控制全球溫升於1.5°C內,各國紛紛擬定氣候行動計畫,並導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科學基礎目標(SBTi)等管理方法,然而實現目標可謂困難重重,多數台灣企業並未全盤了解碳中和,難以有具體減碳規劃,再者,若響應低碳轉型,技術研發與碳儲設備建置成本勢必提高,導致企業躊躇不前。面臨國際碳定價節節攀升,歐盟欲徵收碳關稅,台灣碳費機制也即將上路,企業再不展開行動,終需承擔高昂的碳成本,規劃碳中和路徑已是刻不容緩。


全球知名企業如蘋果、Google、微軟等紛紛投入採購再生能源、推動供應鏈使用乾淨能源等以達成碳中和,台灣企業已無法置身事外,然而目前國內再生能源供不應求,企業欲透過能源轉型降低碳排並不容易。另外,碳排放包含製程、燃料、運輸等來源,並非單買綠電便能達成碳中和,必須了解整個碳中和實施路徑才是致勝關鍵,不論減碳目標為何,皆須進行「碳盤查、碳減量、碳抵銷」三階段。


碳中和路徑的第一步為「碳盤查」,了解企業或產品的碳排放量,目前大多參照組織碳盤查ISO14064和產品碳盤查ISO14067:

  • 組織碳盤查ISO14064:包含三項碳盤查範疇:範疇一(類別一)為工廠生產的直接碳排;範疇二(類別二)為外購電力、熱或蒸汽等能源的間接碳排;範疇三(類別三~類別六)為其他間接碳排放,如原料運輸、員工通勤、產品或服務生命週期等碳排。

  • 產品碳盤查ISO14067:評估產品或服務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和移除量,包含原物料取得、製造的電力能源與鍋爐使用、運輸、消費者使用、最終回收廢棄物或焚化階段,將各階段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量化。


碳盤查後進入下一步「碳減量」,找出最大宗的碳排來源並進行減量改善。可透過制定企業年度減量目標,或使用綠色原物料、製程改良、更換節能設備等方式進行減量,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狀況和碳排放所屬範疇提前布局。


企業必須了解減碳需求,規劃短中長期路徑,並即時掌握國內外碳市場動態,與國際接軌。亞福儲能具專業碳顧問團隊,已完成自願性碳權儲備與抵銷實績,協助企業進行碳權採購及管理,提升產業鏈競爭力,邁向碳中和願景。

碳中和最後階段為「碳抵銷」,可運用國際自願碳標準如VC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GS(The Gold Standard)等,取得碳權後抵銷,以達成減碳目標。由於企業每年須購買與使用碳權以抵銷自身的碳排放量,不論是否經過碳盤查,皆可以提早佈局碳權。另外,若未完成碳盤查,建議可從用電的碳排進行估算,先達成電力碳中和(範疇二),並經第三方認證,再逐步達成企業碳中和。


目前台灣企業減碳幅度有限,又逢綠電資源稀缺,因此是否能達成目標,受制於政策變化、企業發展策略等諸多因素,企業必須了解減碳需求,規劃短中長期路徑,並即時掌握國內外碳市場動態,與國際接軌。亞福儲能具專業碳顧問團隊,已完成自願性碳權儲備與抵銷實績,協助企業進行碳權採購及管理,提升產業鏈競爭力,邁向碳中和願景。


參考資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