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森林碳匯如何轉森林碳權?了解碳匯、碳權差異及計算方法


森林碳匯如何轉森林碳權?


國發會制定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除了能源、產業、社會、以及社會的轉型,自然碳匯被列為12項關鍵策略之一,森林碳匯、森林保育議題也隨之受到關注。企業除了透過使用再生能源等方式減少碳排外,其他無法削減的碳排可透過碳匯達到碳中和,那麼森林碳權以及森林碳匯是什麼呢?


森林碳匯在碳中和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碳匯(Carbon Sink)是什麼?


碳匯可想像成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的「倉庫」,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或機制,例如:生態保護、復育、改善土地管理等,目前以自然為本的方式來減少碳排量為主流,以大自然倚著生態系統原有的方式處理二氧化碳。碳匯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森林碳匯:

森林碳匯亦稱為「綠碳」,森林中植物體透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吸收至體內形成碳儲存量,即為碳匯量,空氣中每1.6噸的二氧化碳可轉換為1公噸的碳,一棵樹木有生之年約可吸收900公斤的二氧化碳,為地表最強的天然二氧化碳倉庫。


海洋碳匯:

亦稱為「藍碳」,意指二氧化碳儲存於海洋生態,例如紅樹林、濕地、沼澤地等,由於海洋過為廣大,二氧化碳較難形成固碳因此不易計算。


土壤碳匯:

亦稱為「黃碳」,其包含綠碳之樹木、藍碳之濕地、農田、山地及永凍土等泥土,黃碳通常與農業相關的方法學有關,例如:肥料改善,而黃碳最常面臨相對應的方法學不足,相關研究不齊全,因此難以產生碳權。


森林碳匯

|森林碳匯該怎麼計算呢?


森林碳匯需通過一定條件並經第三方認證後,才能夠轉變成可以交易的碳權,而森林碳匯的計算是根據每棵樹的吸碳能力去換算,不同種類的樹木其固碳能力也有所不同。依據農委會林務局所公布資訊顯示,固碳能力最高第一名為相思樹,1公頃可以吸收約380公噸的二氧化碳/,其次則為光臘樹,可參考下列表格。

樹種

固碳能力(1公頃)

相思樹

380公噸二氧化碳

光臘樹

345公噸二氧化碳

台灣櫸

311公噸二氧化碳

肖楠

249公噸二氧化碳

​樟樹

189公噸二氧化碳

表:亞福儲能彙整,2023


|森林碳匯如何轉換成「森林碳權」?


各類種樹造林能抵減多少碳排放量,碳匯又該如何計算?台灣森林碳匯的方法學尚在建立中,國內可透過環保署唯一通過「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進行認證,得到減碳額度,但驗證流程較為困難復雜,目前承諾「造林」抵減碳排放量的案件數只有1件。


環保署今年提出三種森林(自然)碳匯方法學,包括第一類的新植造林,即由人為主動植栽的新樹木,並且由於樹木生長至20年時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達巔峰,推算各樹種新植後20年的吸碳量;第二類是既有人工林的疏伐與再造,第三類是竹林經營的方法學。


國內將森林碳匯轉換成森林碳權,除了必須為人為管理的「人造林」,樹齡須小於22年以下。此外,須評估原本的林木地年度排放量,以此設定為「基線排放量」,而後該林木地所申請的碳匯量,需要超越基線所增加的部分才能被算為碳權,且規定須為西元2000年後的新植林才能申請。


|森林碳權又該如何申請?企業開發森林碳權的挑戰


國外主要可經由「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及「Gold Standard, GS」申請,其中VCS為森林碳權申請量最大宗的國際平台。目前台灣國內造林1公頃,可抵免碳排放量僅有10噸,試算若台灣要透過森林來達碳中和,約需要6個種滿樹的台灣,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要達到淨零排放目標還需開創更多元的碳權方法。


對企業而言,現階段開發森林碳權門檻高,種植樹林須具備一定專業度,除了計算不同樹木整體週期的吸碳能力,且植樹過程耗時長。亞福儲能已儲備國際碳權,並偕同合作夥伴開發國內碳權,於今年3月與國內業者投入森林碳權開發首案,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建立永續競爭力。


延伸閱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