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議題上,歐盟一直都是走在世界的前端,因此,歐盟的氣候政策可作為國際趨勢之參考,例如碳定價制度,歐盟執行委員會早於2000年就發表了綠皮書(Green Paper),提及設計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的碳交易市場構想,並在2005年正式設立,採用「總量管制與交易」的方式,是全世界第一個碳交易機制,接著,讓我們來介紹歐盟碳交易市場發展過程的幾個階段。
- 第一階段(2005-2007)
此階段的目標為「從實踐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因此規定較為寬鬆,期望能建立起碳的合理價格,逐漸完善碳市場規範,為第二階段做準備。此時限制範疇僅包含能源和能源密集產業,所有企業幾乎都有免費配額,但由於缺乏詳細的排放資料無法有效管理配額,曾出現核定的排放額度大於實際排放量,2007年的碳費價格甚至跌至零元。
- 第二階段(2008-2012)
此時正好是京都議定書的第一個承諾期(first commitment period),因此歐盟有加入ETS的國家都積極減排,有別於第一階段,其他產業也陸續加入體系規範,排放配額和上限都有碳排放資料的依據,因此排放上限對比2005年降低6.5%,免費配額降至90%。然而,在2008年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的影響下,減少的碳排量高於預期,因此還是產生了多餘的配額。
- 第三階段(2013-2020)
基於前兩階段的經驗,歐盟為加強掌握排放額度分配,從原先各國自行制定排放配額和分配方式,轉為由歐盟統一制定。除此之外,免費配額的比例也逐年降低,改以拍賣競價制度為主。
- 第四階段(2021~2030)
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在2021年6月<2030氣候行動計畫>提出於2030年碳排放總量相較於1990年減少55%,為加快減排速度,目標2021年起排放配額總量逐年下降2.2%。另外,針對防止企業規避歐盟的碳排規定,而將工廠搬遷至其他地區所產生的「碳洩漏」問題,歐盟也祭出相關措施來防堵,同時設立鼓勵低碳技術創新的基金,幫助成員國實現電力現代化,增進能源使用效率。
全球淨零碳排趨勢下,台灣企業已無法置身事外,必須提前部署、採取行動,包含執行國內抵換專案、購買碳權等,以利掌握碳權權商機,推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建立健全的碳交易市場機制並非一蹴可幾,勢必因應產業及環境變化調整制度及相關法規,歐盟碳交易市場發展歷經不同階段,已運行超過15年,預期未來仍會持續修正,其發展趨勢可作為各國建立碳交易市場的借鏡。
全球淨零碳排趨勢下,台灣企業已無法置身事外,必須提前部署、採取行動,包含執行國內抵換專案、購買碳權等,以利掌握碳權權商機,推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資料: 碳定價的現狀與未來趨勢 | 世界銀行
Edited by APh ePower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