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碳足跡是什麼?減碳已成國際趨勢,3分鐘帶你認識「碳」議題!



全球氣候正面臨嚴重威脅,大家所熟知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是氣候變遷主因,今年熱門的議題關鍵字「淨零」,也就是讓溫室氣體排放接近零值。而企業面臨減碳壓力,該如何展開行動呢?首先可進行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盤查,計算產品或活動從製造、銷售、營運等整個生命週期中,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找出可減量空間。


碳足跡若能透過自我減量、經認證的溫室氣體清除量(又稱碳匯量,例如植樹造林),或運用碳交易取得碳權進行外部抵換達到平衡,就代表達到碳中和。然而,碳排放若沒有被強制列入企業成本的情況下,難以實現自主減排,也因此「碳定價」機制,讓碳排放造成的傷害能有「價格」對應其成本,由排碳者付費的概念。


目前碳定價方式有很多種,例如:碳稅、碳排放交易系統、抵換等,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2021年5月報告,全球有64個碳定價機制,涵蓋超過五分之一的碳排放。碳交易藉由政府規範,使企業按規定獲取碳排放配額,再根據自身減排情況,決定是否在市場購買更多配額或出售多餘的配額,而交易通常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計量單位。


隨著綠色供應鏈興起,歐盟碳邊境稅一到兩年內就將逐步實行,環顧全世界和台灣發展程度相當的國家幾乎已有碳市場,而台灣碳交易制度實行到哪個階段呢?

今年國際間有兩件重要的相關新聞,其一是中國的碳交易市場在7月正式上路,超越歐盟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場;其二則是歐盟執委會提出氣候變遷計畫減碳「55%法案」(Fit for 55),承諾2030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相比1990年減少55%,涵蓋範圍廣泛,包含能源、建築、土地利用、交通運輸、稅賦等。此外,歐盟推動「碳邊境調整機制」,預計在2026年起徵收「碳關稅」,對於高碳排商品需要購買CBAM憑證才能進入歐盟市場。


適當的碳定價,有助於企業競爭力提升、刺激創新。隨著綠色供應鏈興起,歐盟碳邊境稅一到兩年內就將逐步實行,環顧全世界和台灣發展程度相當的國家幾乎已有碳市場,而台灣碳交易制度實行到哪個階段?減碳排計畫又是否與國際接軌?更多相關資訊和觀點,將持續更新於《透視儲能》專欄。

參考資料: BBC NEWS。氣候變化和碳交易:了解碳排放權、配額等幾個基本概念

數位時代。碳關稅將上路、零碳新賽局開跑!台灣為何該擔憂國際競爭力?

環境資訊中心。歐盟提氣候變遷大計 Fit for 55草案:社會與經濟的全面轉型

報導者。台灣不能再對「碳定價」置身事外:凝聚排碳者付費的社會共識

CSRone永續觀點。5項基礎概念,一次看懂「碳定價」!

CSR@天下。什麼是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


 

Edited by APh ePower

bottom of page